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机会与中石油的人聊天,说起海外的项目情况,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的中标始末可以问,委内瑞拉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可以问。有关竞购西班牙石油巨头Repsol-YPF阿根廷业务75%资产的传闻,却是个禁忌。

“谈这个,为时过早。”对方直截了当回绝。

见我不死心,他反问:无论是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折戟,还是今年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媒体起的主要作用,哪个不是负面的?

在他看来,西方媒体往往先曝出消息,国内媒体蜂拥追踪,之后境外媒体又将国内媒体的声音当作内部消息、官方声音加以转载。

作为收购主体的中国国有企业,就像娱乐八卦中的主角明星——不解释,显得被动,越解释,却又似乎陷得越深。

何况,要想向收购对象的股东、当地政府和国民,澄清中国的国企与政府的界限,不仅徒劳,有时候也是可笑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当口,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上来势汹汹,“不差钱”,和中国的庞大外汇储备脱不了关系。

在收购YPF事宜上,按我个人的理解,中石油的沉默倒不仅是出于不事声张的一贯作风,也是因为这个交易确实“需要观察”。

一方面,价格上,还能不能砍?如果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很难将价格压下来。很多国外公司看好中国买家,不是因为天然的接近性和好感,而是因为他们认定,只有中国买家最有钱,也最舍得花钱。

另一方面,资产也需要进一步评估。早在2007年,中石油就同Repsol就YPF的收购事宜进行接触,但最后决定放弃竞投,主要是阿根廷石油资产同中石油战略布局的契合性不够,距离又远,战略意义不是特别明显。现在,二度面对YPF资产,老问题依然存在,而新问题又继续浮现,譬如阿根廷较高的预付税和石油出口限制政策。

此外,舆论环境也需要进一步评估。各种阻力一般会随着传闻确定性的增加而逐渐浮现。阻力到底大不大,究竟值不值得做?都是中石油需要进一步观察的。

“只做不说”是我所接触到的不少中石油实务部门人士的座右铭。他们的名字极少见诸报章。每年国内有关能源问题的论坛不下百场,却寻不到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及其副手的身影。即使在中石油股东大会间隙的记者招待会上,蒋洁敏只字不谈宏伟战略,只是就事论事地谈项目。

2008年,连接土库曼斯坦和中国广东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开始动工,中石油担心张扬会触发中亚国家的不满,不愿做宣传。

中石油系统内部报纸《中国石油报》的邱副社长思维活跃,认为中石油“只做不说”的作风要改一改。他的理由是,社会舆论多批评中石油在高油价期间赚取暴利,却不知它在上游担负了庞大支出和社会责任。于是,《中国石油报》请了国内十几家媒体,组织了“国脉万里行”报道活动,中石油管道系统的一线负责人们也都被请出来参加研讨,几乎每个人的开场白都是:“这是我第一次和媒体打交道。”

如此拘束,实在和中石油“世界500强TOP10”的地位不匹配。但在中国,能高调宣传又把事情做成的海外并购案例实在太少。

“中国是后来者,是利益洗牌者,这注定不可能得到既得利益者欢迎,也注定太张扬是做不成事情的。”这是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

将并购YPF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铝入股力拓相类比,也颇有意思。三者之所以具有可比性,首先因为并购主体都是能源产业的大国企;其次,涉及交易金额均过百亿美元——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出价185亿美元,中铝入股力拓出价195亿美元,现在传闻中石油竞购YPF75%股份出价170亿美元;此外,三桩并购最大的障碍都不是交易本身,而是来自政治和舆论的压力。

一位中海油高管曾反省说,为什么当年收购优尼科会失败?其实令美国政府敏感的资产就那么一小块,如果在媒体充分介入前能进一步完善收购计划,将敏感资产割离出去,就不会引起之后的轩然大波。而且,过分的公众关注使得优尼科资产及其意义被严重夸大。

如果说中海油和中铝的挫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台上太热闹而台下工作不足”,那么“低调”会给中石油带来好运吗?恐怕我们要拭目以待了。

话题:



0

推荐

陈竹

陈竹

47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领域。 工作日志:http://i.caing.com/zhuche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