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赞比亚科蓝煤矿枪击事件的稿子刊登在最新期的杂志上。要郑重地谢谢几个人。我和伯玲都没有去过非洲,更没有去过赞比亚,之所以我们可以在截稿压力下比较完整地讲述一家赞比亚土生中资私企科蓝的故事,比较客观深入地阐释这个案例所揭示的矛盾和意义,都是因为我们有幸接触到下面几位:     曾在非洲长期定居的《纵横周刊》非洲问题研究员陶勇(笔名:陶短房)。认识他,是因为他的这篇博客《赞比亚矿场枪声-地狱天堂一线遥》。陶勇对赞比亚中企和地方政治利益博弈的理解,让我们立马email找他合作。一切都非常顺利,可惜最后因为版面限制,陶勇单独署名的论述文章《赞比亚枪击事件背后》没能登上杂志,发表在网络版的“名家评刊”上。我个人倒是觉得这篇文章相当有见地。国内无论是民众还是媒体,都还比较迷信BBC、路透等外电的独立、权威。陶勇作为一个独立观察者,毫不隐讳地指出在赞比亚三次“中国纠纷”中,英国媒体有意无意中所扮演的煽风点火的角色,及其背后的心态。这与阴谋论无关,却着实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理解当地利益纠葛的历史性和复杂性。登上杂志文章,也有好些处直接引用了陶勇先生的观点。

还要谢谢来自四川绵阳的黄磊,他作为科蓝煤炭历史上聘用的第一位矿区翻译,去年9月来到赞比亚。我们认识他,也是通过他的博客。我想,我很能理解他角色冲突的复杂感受,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粗俗、种族偏见带有本能反感的阳光小伙子,满心期望希望通过一己的努力,改善当地黑人矿工的生活,缓解劳资冲突,但他无法扭转老板的经营模式和理念,老板雇他,是为了维护这个体系,而非否定。后来我们取得电话联系,得知小伙子现在身在绵阳,下个月又要赶赴赞比亚。他多少有点使命感。当地黑人矿工与他建立过某种信任,曾仗义地表示,只要他在,就不闹罢工,不给他惹麻烦。他又要去扮演那个矛盾的角色,但我相信,挣扎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改变总是先来自于人,人的那一点点恻隐之心。

还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博主,他的文章带我们踏入那片陌生而熟悉的土地。他叫徐浩,曾职于徐氏兄弟扬子江建筑公司。2006年科蓝煤炭没有中文翻译,所以当时煤矿关闭前后的纠纷,科蓝与中国大使馆之间的文件往来,都由他负责和准备。可惜没有和他取得直接联系,但从他已经荒芜了几年的博客看,徐浩敏感、冷静,又有那么些愤世嫉俗。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还有中国谦比西铜矿项目的一位工作人员......

说白了,这是一个citizen journalism的时代。没有哪一家媒体,有足够多的银子将自己的记者团队散落到地球的每个角落。但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信息传递者。不仅是冷冰冰的信息,还有鲜活的个人感受。如果说记者是蜜蜂,那么这些鲜活的人鲜活的感受,就是最艳的花最甜的蜜。艳羡他们的经历,做好我的工作。

话题:



0

推荐

陈竹

陈竹

47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领域。 工作日志:http://i.caing.com/zhuche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