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果缺乏足够的政府补贴,国内用户将难以负担昂贵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短期内都难以回暖

在海外需求萎缩和欧元兑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也只能缩紧身子过冬,“剩者为王”。

今年早些时候,由于上游原料硅的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光伏企业纷纷与国外硅料厂家签订长单,动辄五到七年,金额高达几十亿美金,并支付5%左右的定金。岂料,在中国企业大量囤硅之后,硅价随油价同步暴跌至少60%,下游硅片和组件的价格也相应大幅下跌。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纽约交易所代码:STP,下称无锡尚德)这家占全球光伏市场10%份额的光伏宠儿,如今股价一如坐着过山车,从2007年底的每股85美元,急冲到每股10美元。

在11月发布的三季报中,该公司预计第四季度毛利率将从第三季度的21.6%暴跌至0%左右。首席执行官施正荣解释说:“信贷市场的不稳定,加上过去两个月里欧元兑美元的迅速贬值,使得2008年第四季充满挑战。这已经导致销售价格和部分客户订单超预期地连续下滑,并会影响我们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盈利能力。”

至于客户订单延期的原因,无锡尚德在“商业展望”中解释说,一是海外客户工程融资难,二是受北欧入冬这一季节性因素影响。

不过施正荣对明年行情看好。他说,随着硅成本和销售价格的降低,太阳能发电将更有竞争力,这势必刺激需求。而且,一旦金融环境有所好转,欧洲客户会恢复和增加订单。

可是,回到国内,施正荣对未来的预期远非乐观。在11月底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他说:“经济最坏的时候还没到来,因此国内多晶硅产业最坏的时候还没有来临。”

2003年2月至2008年6月间担任发改委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光伏项目经理的王卫告诉《财经》记者,无锡尚德这样垂直一体化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实际上是国内光伏行业中最强的。之所以寒冷入冬,主要还是因为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特点——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

王卫介绍说,刺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第一波,是2002年到2004年间国家“送电到乡”项目。中国政府投下16亿人民币解决一千多个“无电乡”的用电问题,光伏技术成为首选。

但是,外需很快超越了内需。2004年,德国政府出台上网电价法,即著名的“EEG法案”,大力补贴太阳能的使用。这个法案直接导致德国光伏安装量激增。由于光伏产业技术和资金门槛都不高,中国光伏产业伺机野蛮生长。据王卫介绍,在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能中,供国内消化的只有1%到2%。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园在中国遍地开花。在无锡尚德所在地,无锡市政府甚至在今年10月发布的《无锡新能源基地发展专项规划》明文要求,“到2010年,全市光伏企业总数将争取达到100家,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设计总产能达到5500MW”。

海外需求迅速萎缩之时,光伏企业们开始重新回到国内市场,寻求取暖。光伏产业大省江苏已初步计划要在连云港建全国第一家太阳能电站,2012年并网发电。但是,如果缺乏足够的政府补贴,国内用户将难以负担昂贵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短期内都难以回暖。■

话题:



0

推荐

陈竹

陈竹

47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领域。 工作日志:http://i.caing.com/zhuche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