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个月,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公司邀请《财经》能源记者去公司总部采访。有意思的是,58岁的首席执行官马哲睿(Christophe de Margerie)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不是道达尔在中国的宏图大略,而是要同中国石油企业加强在“海外”项目的合作。

乍一听,这是违反常理的。世界上将近90%的油气资源掌握在国家石油公司(NOC)手中,像道达尔这样的国际石油公司(IOC),既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缺的恰恰是资源。为什么会愿意将手中为数不多的蛋糕切一份给中国呢?

政治压力是一个主要原因。马哲睿透露,在伊朗,道达尔和中国石油公司存在潜在合作机会。这让我立即想到一则旧闻。那是去年7月,道达尔迫于来自美国和法国国内的政治压力,差一点就彻底退出在伊朗南帕尔斯油气田的开发项目。道达尔的举棋不定让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十分恼火,后者的总经理赛义夫拉·贾山萨兹曾于今年3月公开指责道达尔屈服于美国要制裁伊朗的压力,拖延工程进度,并警告说“伊朗将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取代道达尔”,并要转移道达尔所有股份。

如果当真,取而代之的会不会是来自中国的石油公司呢?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首先,如果道达尔出于政治顾虑忍痛割爱,那么世界排名靠前的其他几家欧美石油公司也不大可能接手这个烫手山芋。那些散布世界各地的独立石油公司,已经为金融危机摧残得苟延残喘,更没有这个体量去接手伊朗的大项目。而对中国的石油公司来说,现金不是问题,政治方面,固然也面临国际舆论的隐忧,但毕竟国家能源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从不隐讳。今年228日,针对境外媒体对中海油涉足伊朗项目的质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态说,中海油同伊朗的合作是“企业的商业行为”,对伊朗采取任何行动“不应该”影响或损害有关国家和伊朗开展正常的经济和能源合作。

外交部表态半个月后,伊朗就同三家中国石油公司签订了将近33亿美元的天然气开发合同。鉴于敏感性,中、伊两国都低调处理,没有公布这几家公司的名字,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中海油是其中之一。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否是另外那两家,暂时还难以核实。但可以确定的是,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对伊朗的油气资源充满浓厚兴趣。今年1月,中石油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7.6亿美元共同开发伊朗北阿扎迪的油田项目。200712月,中石化决定投资20亿美元用于开发伊朗亚达瓦兰油田。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不难理解马哲睿对中国伙伴的钟情。应该说,中国的参与,为道达尔在伊朗的投资安全增加了砝码,也不失为退出机制的一个选择。

[subtitle=]

据我所知,除了伊朗的项目,道达尔日后也很有可能将其在尼日利亚的油气资产部分转卖给中国石油企业。

尽管尼日利亚也是块“大肥肉”,而且2007年的时候,道达尔还信誓旦旦要在未来五年内投资75亿美元,但这几年来,尼日利亚频频发生武装分子袭击石油设施和绑架外国石油工人的活动,马哲睿曾在法国国会去年的一场听证会上说,道达尔正考虑是否撤出该地区。

倘若真的撤出,中海油很可能是道达尔最先想到的接手者之一。

道达尔和中海油在尼日利亚的Akpo深水油田项目上有过好几年的合作。这个油田所在的Oml 130区块,中海油是大股东,拥有45%股份,深海勘探经验丰富的道达尔负责运营,拥有24%的股份。今年年初,这个油田提前投产,预计今年夏天日产量达到17.5万桶。这个消息让中海油欣喜不已,傅成玉在中海油2008年年报中特别提及Akpo油田的成功。

当然,安全隐患对中国石油公司同样是个大问题。去年中石油在苏丹牺牲几名石油工人,但还是忍辱负重低调应对。在这些危险的地方,西方国家的企业迫于各方面压力,有钱不敢赚;而有胆子接手,又有钱接手的,几乎只有中国。

也许,对于道达尔们来说,帮助中国公司获取海外资产,也是帮助它自己进入中国的上下游市场。授人以惠,是最好的政府公关。尽管壳牌和BP是中国读者更为熟悉的名字,但要知道,在中国拥有最大天然气剩余储量的外资公司既不是壳牌、BP,也不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而是道达尔。2006年,道达尔成功取得中国苏里格南2390平方公里区块的产品分成合同。在炼化下游领域,道达尔也有诸多项目。

可能正是感悟于这一点,道达尔勘探生产加拿大公司总裁Yves-Louis Darricarrere在解释为什么道达尔将它在加拿大“北极之光”油沙项目10%的股权出售给中石化时说:“股权变更将促进道达尔同中石化在油砂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构建道达尔进入北美和亚洲市场的通道。”

话题:



0

推荐

陈竹

陈竹

47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领域。 工作日志:http://i.caing.com/zhuche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