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继续与Andrew Chan在上篇日志中的讨论。他认为,对武钢来说,这个交易也许有好处,但代价是未来中国其它钢铁行业的利益。理由主要有二:1,中国是世界最大钢产国,帮巴西建立钢铁厂只会加剧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且中国钢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蔓延到国外。2,加强巴西在铁矿石上和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

这个交易对武钢个体的好处是没有多少异议的。首先,武钢对于进口铁矿石十分依赖,超过四分之三靠进口,而且武汉远离沿海的地理劣势使得武钢不堪运输成本之重。在巴西建钢厂,起码可以解决原料来源问题,降低运费成本。其次,巴西产钢不愁销路,巴西举国齐心发展深海勘探开采,对钻井船等装备需求十分之大,而政策层面,政府出于保护本土产业和就业的考虑,要对进口钢材课以重税。与其坐在国内同那么多大钢厂竞争出口机会,不如一步迈入原料和市场所在地。负面因素也有,比如武钢以前没在国外建过厂,没有经验,也不大了解巴西法律政策,两国管理文化需要融合,但这些基本属于可控风险。

从公开报道看,武钢对这一交易非常之积极。去年5月就与巴西MMX公司草签Memo,7月就敲定要投资40亿美元。武钢在巴西注册了一家 “武钢巴西冶金投资有限公司”,外派人员开展前期工作,包括合作具体条款的制定,人员招聘和安排等。今年4月,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亲自赴巴西参与签约。

从武钢的公开言论看,他们最看重的,是运输环节成本的省去。据武汉当地报纸《长江日报》去年的一篇报道,据武钢初步测算,在巴西就地建厂,按消化300万吨矿石计算,仅运费一年就可节省13.5亿美元。武钢总经理邓崎琳说:“买回来铁矿石由海船运到北仑港,再转运到南通,然后再运至武汉。抛开进口海运成本不谈,仅从北仑港运到武汉,每吨铁矿石差不多是100块钱运费。一吨铁水需要1.6吨的矿石,生产1000万吨铁水就需要16个亿。”

这一次,有没有其他企业和武钢竞争这个机会,得广为采访才知道。不过,在武钢之前,宝钢也动过在巴西投资建厂的主意——2007年10月,宝钢曾宣布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在巴西东南部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当时也是宝钢首个海外钢厂投资项目。但由于环境许可的问题,这一合资钢厂的项目遭遇流产。而2009年8月28日, 就在同一个地区,全球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宣布兴建一家年产能为500万吨钢板的钢厂,预计投资30亿美元。淡水河谷对钢铁下游的兴趣还有很多具体体现。2008年5月,淡水河谷获准在帕拉州建设年产钢250万吨的钢铁厂项目,预计2013年动工;2008年6月,淡水河谷与韩国Dongkuk钢铁公司签署一份在Pecem港开建合资钢厂的谅解备忘录,计划建立生产能力600万吨钢坯的钢铁厂;2009年7月,淡水河谷又以13.7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与蒂森克虏伯即合资的CSA钢厂中持股比例从10%提高至26.8%。

这是否可以解释为,即使中国钢厂主观上不愿意远赴巴西投资,也会有其他亚洲竞争钢厂或者巴西本土上游企业做出类似选择?

这对中国钢铁企业有何影响?是会竞争优势降低,加剧过剩。但这是否也是世界经济格局自然的选择呢?也许选择适应,比选择抗议好。而且,像我同事伯玲说的,钢厂走出去,减少了排放(不仅生产过程中的碳排到别的国家,而且直接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而且通过入股也能分享收益。

与这个问题相关,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上的一篇文章也很有意思。它认为,中国钢厂不应去澳大利亚投资建厂——因为“第一,澳大利亚是一个岛国,政府、企业、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很高,环保制度极其严格。第二,澳大利亚劳动力成本、员工培训和租地费用都很高,钢厂整体的高运营成本将使在当地生产的钢铁产品失去与他国的竞争优势。”——但却可以去巴西建厂。

理由我也贴在下面:

“第一,巴西拥有丰富且高品质的钢铁生产的上游资源,使得在那里生产的钢铁产品具有他国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钢铁企业的运营总成本也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据统计,巴西生产的每吨板坯的成本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成本低60-150美元。

第二,生产出来的钢材直接在巴西当地销售,有利于我国企业快速的融入当地市场,继而扩大在南美洲的市场份额。未来4-5年内,巴西国内的钢材人均消费需求量将从目前的100多千克增至200多千克,这将刺激巴西对钢铁需求量的持续增长。 另外,巴西出口的钢铁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半成品,而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高附加值成品钢材市场,因此我国资金雄厚、技术结构相对宽广的大型钢企在巴西投资精品钢材生产线将有美好广阔的前景。

第三,巴西煤炭储量丰富,但巴西煤炭的特点是高硫分、高灰分、低热量。优质炼焦煤的缺乏,致使巴西钢厂用木炭炼钢,因此巴西在未来也是世界上炼焦煤急需大量进口的国家。如果我国钢企在巴西建钢厂,可以自己雇佣船队把巴西矿运回国内生产基地,然后再用这些船装运一些焦炭或炼焦煤返回巴西,这样不会造成空船,又能有效的利用两地优良资源,达到互补,从而节省炼铁成本和运输成本。

第四,去海外投资建厂,利用国外的上游资源,我们只输出资金和技术,把国外当做钢铁加工厂,生产出来的高附加值产品在当地卖,换回来的是利润,这一思路对我国的资源、环保、开拓国际市场都是一种好的借鉴。”

话题:



0

推荐

陈竹

陈竹

47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领域。 工作日志:http://i.caing.com/zhuche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