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2月18日,中国首家股份制商品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营,原油和焦炭两个上市品种,将首次通过现货连续交易、延期交割的方式进行交易。据渤海商品交易所董事长阎东升介绍,推出原油产品的目的,是打造一个新型的石油报价体系,实现“藏油于民”的国家战略,推动中国石油流通体制市场化进程,促进大宗商品人民币报价和人民币结算的国际化道路。

诚然,从理论上讲,建立起非美元石油交易市场,是打破美元在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的重要一步;而之所以美国在世界原油市场中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原因之一,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原油交易市场位于美国。但是,从历史上看,要影响原油定价权,通常需要大规模的石油生产和出口。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对外出口产自大庆和胜利油田的石油,东南亚地区几乎所有的石油产品定价权都在中国。越南的白虎油、马来西亚的米纳斯油、印度尼西亚的塔比丝油,定价都要看中国大庆石油的挂牌价来决定。但是,随着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又完全停止石油出口,中国的区域石油定价权随之旁落。所以,成立渤海商品交易所,对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究竟有多大的贡献,值得商榷。

据介绍,交易所最现实的作用,是为中国石油进口商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价格标杆。渤海商品交易所使用中东的中质原油为价格标杆,这是考虑到中国进口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国家。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洲际交易所分别以西德克萨斯的轻质原油和产于北海的布伦特原油为标杆原油品种,而这两类原油鲜有进口中国,因此,它们的价格对中国贸易商来说,只具有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结算依据。渤海商品交易则希望填补这个空缺。

这个想法固然好,但如果没有各大市场主体的参与,或者更直接地说,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油气的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中国对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实施严格的管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等四家国有企业集中了大部分进出口,其中原油进口大约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80%至90%。2009年,中国非国营贸易商的原油进口配额只有2200万吨,而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介绍,所谓的“非国营贸易商”里。不少都是隶属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石油贸易附属企业。可见,中国原油进口主体的单一化,大大限制了渤海商品交易施展空间。

此外,渤海商品交易所提出,以促进“大宗商品人民币报价”和“人民币结算”为目标。但是,要实现原油的人民币结算,最大的障碍,不在于中国有没有这么一个商品交易所,而在于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

实际上,不少境外人士相信,中国很可能已悄悄地与个别产油国,开始了石油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但是,产油国对人民币的汇率风险的担忧,始终是个障碍。实践证明,计划定价体制如果没有外汇结算体制的支撑,只会如同水上浮萍,缺乏稳定性。

人们一般认定,某种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稳定的币值、较低的交易费用和较高的透明度。眼下除了美元,没有什么更为切实的主导性货币选择。这也是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海湾国家,纵然可以主导全球的原油生产,却不得不以美元计价的根本原因。

渤海商品交易所的宏图大略是否能够得到实现,也许不仅在于自身的努力,更在于外部世界未知的变更。

话题:



0

推荐

陈竹

陈竹

47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领域。 工作日志:http://i.caing.com/zhuchen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