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周就读到一则市场传闻,说巴西要转让海上区块权益给中国公司,我还将信将疑,因为去年我们采访过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的首席执行官Jose Sergio Gabrielli,他传递的信号很清晰——在这个资源为王的时代,Petrobras有足够的融资来落实2009年的投资计划,而且Petrobras不缺技术,它的深海开采技术世界领先。

但是,巴西也有短板,即大规模深海投资对钻进船及其原材料钢铁的需求很大,Gabrielli09年拜访中、日、韩、新等亚洲装备生产商,希望他们不仅能为巴西提供装备,更为重要的是,能将装备厂搬到巴西,以符合巴西对本土制造率的要求(local content policy),缓解政府的就业压力。而这,显然是Petrobras的中国主要对口伙伴中石化所不能给予的。

所以,当我晚上读到财新网《50亿美元!中国巴西合资共建钢铁厂》,便有顿悟之感。这是一个双赢的协议。巴西如愿以偿,争取到中国投资——武钢将和巴西富翁Eike Batista的EBX集团合资50亿美元,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阿苏港(Acu)工业区共建钢铁厂,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兴建的规模最大的钢铁厂项目,这是中方作出的让步,你常听到中国钢厂出去买铁矿,却极少听到中国钢厂将自己的工厂搬到国外。但中国也受益了,这体现在:1,赢得了巴西这个新的、极具潜力的原油进口源,是中东进口的有利补充,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2,中国石化将如愿以偿,从Petrobras手中购到两处海上石油区块20%的权益——这是绝对的绩优股,而且可以从Petrobras学到深海开采技术。

这也让我自然地联想到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在一次采访中说,海外资源合作不仅仅资源本身,要超脱了想,想想别人需要什么?这样合作才有基础。

他没有点明,不过,我想他暗示的是中海油、道达尔最近联合竞购英国TullowOil公司在乌干达一个油田的交易。Tullow Oil有意出售这个油田,最初中海油、道达尔、中石油、中石化都参加了竞购。但Tullow Oil和乌干达政府最中意的是中海油和道达尔的组合——道达尔有技术;中海油有中国市场背景,而且中海油愿意在乌干达投资50亿美元修建一座炼油厂和通向非洲东部海岸的石油出口管道。据了解,中海油和道达尔已由竞争者关系转为合作者关系,而且协议马上就要签。在这个交易中,乌干达需要什么?它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这才是并购能否达成的关键,有时候不是报价一争高低那么简单。当然,这里考验的也是一个集团、甚至一个国家的整合协调能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你的能源企业和你的基础建设企业、贷款银行能否协调一致、联合发力?这样的协调,是通过生硬的行政手段,还是灵活的商业手段?

要说起来,“工程换资源”并非新事物,中信在非洲的很多复合项目都是采用这一模式。中信的一位高管此前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如此总结:“我不是说我要什么,我问,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一个清单和报价——铁路、港口、马路、电厂,等等。你来勾。你需要什么,我给你建什么。中信是一个综合性集团,我可以做基建可以做融资。我满足了你的需求,你拿什么还?这个时候你往往带着感激之情拿出一些资源区块,而且往往是很好的资源区块。中国石油公司模式往往不是这样。是直接去竞争,竞价,不仅给对方威胁感,而且往往价格比较高,区块质量也不一定。”

据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此前也向中信讨教,但发现只能干羡慕,没法学,因为在他们企业框架内做不了——石油公司的信贷往往直接和油气项目相关,难以为其他基建项目贷款;石油公司的工程项目也往往和油气项目直接挂钩,难以协调运作。但现在,至少从中海油在乌干达、中石化在巴西的进展看,上述限制并非不可突破,只要政府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协调好“走出去”过程中国内各家机构的利益。

我更愿意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话题:



0

推荐

陈竹

陈竹

47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记者,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领域。 工作日志:http://i.caing.com/zhuchen

文章